當好評與人潮成了甜蜜的陷阱,看見小店倒下的背後真相
工作結束後的一個午後,我如往常一樣搜尋附近的蔬食餐館,一間Google評價極高的店吸引了我的注意。門外冷清,進門後卻是一段熟悉的開始。這間店每天人潮絡繹不絕、菜色用心實在,幾乎每次去都有驚喜,可以感受到餐館裡生意不錯。價格親民、份量十足,甚至讓我有種「這樣真的賺得到錢嗎?」的疑惑。
每次的用餐都像是與一位老朋友相聚,阿姨的笑容總能療癒我一整天的疲憊。直到有一天,阿姨語氣低落地說:「我快撐不下去了,沒錢買菜,只好借高利貸。」
這樣一家生意興隆、吃過的人幾乎都會給5星好評而且一再回購的餐館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?

看似生意好,卻為什麼撐不久?好評不等於好利潤
這個故事反映了台灣許多小型餐飲業者面臨的共同困境。表面上看起來生意興隆,但背後卻隱藏著經營上的結構性問題。很多店主對於「每天都要讓客人吃飽、吃得開心」有極高的使命感,但卻忽略了食材成本、人工、租金、水電、包材等細節是否與售價對等。
1. 沒有控管成本結構
很多店主對於「每天都要讓客人吃飽、吃得開心」有極高的使命感,但卻忽略了食材成本、人工、租金、水電、包材等細節是否與售價對等。這家餐館雖然「CP值很高」,但這個優勢可能正是壓垮經營的最後一根稻草。過度追求CP值往往意味著:
- 人工成本計算不清:沒有將自己的勞動成本納入定價考量
- 份量過多:給足份量卻沒有精算成本
- 定價過低:為了吸引客人而刻意壓低價格
- 食材成本失控:每天換新菜色增加了採購複雜度,難以控制成本
2.現金流管理不當
即便店內現金收入不錯,但若每日進出不掌握清楚,就會陷入「有營收、卻沒錢可用」的窘境。再遇到突發狀況(設備壞了、原物料漲價等),手邊無備用資金,只能倉促借錢,走向惡性循環。
餐飲業是現金流導向的生意,但許多經營者缺乏財務管理概念:
- 沒有預留營運資金:面對淡季或突發狀況時資金不足
- 缺乏記帳習慣:不清楚每日真實的收支狀況
- 混淆營收與利潤:以為生意好就代表賺錢
- 沒有建立資金緩衝:一旦遇到緊急支出就陷入困境
3.情感經營與商業理性的衝突
餐館靠著熟客回流與口碑經營撐起來,但過度的情感投入往往導致:
- 無法理性調整價格:擔心漲價會失去客人
- 過度服務:給予超出價值的服務和份量
- 缺乏商業邊界:把生意當作人情事業來經營
- 決策感性化:以感情而非數據做決策
有溫度的品牌,也需要有邏輯的經營
高評價背後的隱憂
這家餐館的高評價和高回購率,實際上可能建立在不健康的經營模式上,餐館的倒下,並不是因為產品不夠好、客人不夠支持,而是缺乏一套「商業思維」來撐起這片用心打造的料理天地。
如果你也正經營一間店,或打算踏上創業路,請記得:
好口碑是基礎,但永續經營靠的是成本控管、資金配置與行銷策略。
也許你的夢想,就差一份財務表、一個營運思維,才能走得更長久。